不知道是不是余承東輪換快到期的原因,這次P6的宣傳比以前的幾款機型更加高調。從倫敦發布會,中國運營商的發布會,再到微博鋪天蓋地的水軍花粉。大有" 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另外一方面,P6在發布前就遭到了媒體的阻擊。驅動之家矛頭直指兼容性不佳,工藝落后的K3V2,說華為是拿去年的“舊酒換新瓶”坑害消費者。然后是1999的定價出爐,提高消費者對價格的期望值。上市后,針對P6做工細節的報道又見諸媒體。
那么,到底P6是一款怎么樣的產品,是否值得購買,能夠取得華為預期的銷量嗎?下面來詳細說說
1、P6的硬件配置評價
P6的主要配置包括K3V2,2G內存,8G閃存,4.7寸的720p屏幕,800萬堆棧式攝像頭,2000mah電池。
典型的夠用原則,節省成本的思路,因為從采購價格上,1080P屏幕要比720P屏幕貴的多,1300萬要比800萬貴的多,16G也要比8G貴不少。P6的硬件配置非常注重性價比,夠用就行。從拆解情況看,P6大量使用了包括海思在內的國產芯片,比較好的控制了成本。
除了外殼加工成本比普通塑料殼手機高以外,在元件成本上,華為是控制的比較好的。
從體驗上來看,720P加800萬,其實可以滿足日常需要。普通人不仔細分辨是看不出和1080P、1300萬區別。
K3V2雖然有些老舊,GPU兼容性不佳。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大型3d游戲根本不用手機玩,GPU再好也用不到。1.5GHZ的四核A9也足夠保證流程,即使為了控制發熱降低到1.2GHZ,依然比市面流行的1.2GHZ的MT6589要快。落后工藝帶來的發熱問題,對于使用強度低的普通用戶也不是大問題。
就是說,針對普通消費者來說,P6足夠用,對于玩家來說,P6不夠用,但是他們不是P6的主要目標。P6是賣給普通消費者的。
2、P6的軟件
華為的UI一直被人詬病,但是一直在進步,從P6看,中規中矩,雖然一些操作邏輯和細節還有改進余地,但是不存在非常難用的BUG。該做的動畫和一些設計也做了。
事實上,現在手機的ROM在同質化。只要是認真學習的廠商,交互邏輯都不會差到哪去。以后的差距,就是品味和美工的差距了。產品經理對UI的品味如何,美工能做出多漂亮的界面。并且和產品的外觀設計相適應。
以前,這些是OPPO、VIVO、meizu的強項,他們從MP3時代就做這個,比手機廠商經驗多一些,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現在各家都不差,金立E3就做的很漂亮。
3.P6的靚點
前面說過了,P6的硬件注意控制成本,性能夠用,軟件中規中矩。那么靚點在哪呢?外觀和工藝。
雖然有文章對P6工藝的一些瑕疵提出質疑,但是要認識到,恰恰是工藝精湛的產品才會被人挑剔這些細節,譬如HTC ONE,iPHONE5。做工平平的大路貨,人們懶得去挑剔工藝。
P6的外觀靚點一個是超薄,一個是金屬后蓋解決了廉價感的問題。
超薄是需要結構設計的,P6和結構和iPhone4很類似,從布局到電路板形狀,只是更大的屏幕面積,讓電池可以做的更薄。華為P6的散熱和OPPO finder類似,整個后蓋貼上石墨導熱當散熱片用。優點是散熱快,缺點是手會感到明顯的發熱。
金屬后蓋的挑戰是天線的布置,給華為代工的比亞迪電子也給htc one代工,對金屬后蓋怎么處理天線已經有了經驗。后了htc當小白鼠,華為p6的金屬后蓋成為靚點。
P6整體來說,是一部賣設計賣樣子,硬件夠用不頂尖,軟件中規中矩的產品。說定位的話,很類似去年OPPO的finder,和今年VIVO X1,不過X1有專業音頻硬件加成。稍有區別。
4、P6的定價和市場
P6就其本身的硬件來說,定價不低。夠用檔次的硬件,正常價格在1499左右。P6雖然工藝成本頗高,但是內部元件做了很好的成本控制,最后定價高出1000。比去年的OPPO還夸張,OPPO當時定價比小米高500元。
這個定價肯定是不走性價比路線的,要的是附加值,而附加值想在電商和運營商市場賣出來,頗為不易。而且這個定價已經侵犯到了高一個硬件檔次手機的區間。
P6適合的用戶,是對工藝有要求,對手機性能沒有苛刻要求,同時對品牌和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再就是傳統公開市場,對手機不那么了解,拿智能手機當能發微博,能用微信的功能手機用的消費者。
從OPPO Finder和VIVO X1的經驗看,銷量都還不錯,但是都是公開渠道賣的多。電商并不是主流,運營商也沒怎么走。華為P6應該也是這個趨勢。
和OPPO和VIVO不同的是,華為在公開市場比較弱勢,無論是網點分布,還是營銷促銷手段,距離OPPO和VIVO都有差距,和金立也有距離。華為擅長的是運營商渠道。尤其是裝寬帶送手機的C網智能機。出貨量非常巨大。P6這個定價的手機,運營商合作走量會有點困難。
把P6鋪貨到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店面專柜,把電視廣告,傳媒廣告,平面廣告鋪開,讓非網絡購物用戶盡人皆知,以華為的財力,應該可以做到。如果做到了,P6應該會取得類似OPPO finder水平的銷量。加上運營商渠道和一些電商渠道的走量還會更好一些。
如果公開市場沒有打開,就有重蹈P1覆轍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