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行業剛剛上映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國產品牌到實力派三星,8月22日步步高vivo X3發布的開始,8月28日的華為榮耀3、9月2日的魅族MX3、9月5日的三星Note3、索尼Xperia Z1及小米3,短短兩個星期時間,六款重量級智能手機產品,這在任何工業產品的史無前例的發布盛世。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各大廠商紛紛祭出自己的尖端技術,從硬件,到軟件,再到整個產業體系的比拼,無疑不在體現著對手機市場這塊蛋糕的渴望,而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之內,還有iPhone、OPPO等品牌的新機加入爭奪,實在是非常熱鬧。
但是在這看似繁華的背后,不難看出新機雖然多,但硬件上的高度重合和工業設計上的模仿痕跡似乎都在預示著智能手機經過三四年的飛速發展之后,已經來到了一個瓶頸期。就連一向以發燒為名的小米也要將多次強調CPU是高通驍龍SnapdragonMSM8974AB,而不是高通驍龍 SnapdragonMSM8974,如此細分的型號才能"完爆Note3",可見目前的硬件重合度之高。
而小米3的外型上也被廣大網友批評成聯想K900+諾基亞Lumia900,前兩天的魅族MX3則神似iPhone3GS,雖然國產手機的設計一直都是受人詬病的地方,但反觀Note3和Note2、XperiaZ1和XperiaZ、甚至是iPhone4S和iPhone5在外觀上的改變也微乎其微,遠遠不如諾基亞N81到iPhone的震撼。
可見,不僅僅是國產手機,連國際品牌也進入了一個瓶頸,以至于高傲的蘋果不得不出彩殼和低配;以至 于精于設計的索尼不得不主打三防,只有三星這樣掌握了大部分上游硬件包括CPU、屏幕和內存等的廠商才敢大膽的繼續推起硬件引領每一代的手機硬件升級。而 在國內,從硬件到軟件都不占優勢的的廠商不得不掙扎在模仿和創新中間,苦苦的建立著自己的手機生態圈。
看看國內幾家較大的廠商,首先是小米,從MIUI到小米1,再到最近的小米3,不得不說這是一家構建自己的生態圈在國內相對比較成熟的公司,軟件、硬件和周邊都比較全面,但這種依靠饑餓營 銷以及期貨來賺取時間差,提高性價比,并一味堆砌硬件的生態圈,雖然能在短期內迅速拿下大量市場份額,但最終結果如何卻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其對國 內消費者觀念的影響直接導致了唯硬件論的結果。
然后是魅族,一家以MP3起家,卻以模仿蘋果,甚至導致被禁售而聞名的廠家,曾經也是堆砌硬件的始作俑者,有著自己的Flyme系統(同MIUI一樣移植于Android),卻在J.Wong的工匠思想和"不喜歡就滾"的態度下,成為了一個人的手機,雖然在魅族MX3上略有改觀,但這樣的魅族,距離自己的手 機生態圈,似乎還很遠,上無硬件,中無軟件,下無群眾,只有一批侘寂的教徒在默默的支持著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品牌。
而vivo,在新品牌的建立之初,另辟蹊徑開創了Hi-Fi手機這一差異化的競爭模式,在經歷了vivoX1、vivoX1s、vivoXplay和vivoX3這四款手機之后, 憑借著對Hi-Fi的執著和信念,在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取得不錯的市場成績;不過vivo想在手機和Hi-Fi結合的道路上,走出更 強大更有影響力的生態圈,似乎還有一個短板需要攻克,即軟件方面還沒有聚攏用戶的核心之作;不過通過vivoX3使用ES9018芯片、Xtudio移動 錄音棚和第三方音樂播放器使用Hi-Fi通道的努力來看,相信vivo在手機Hi-Fi音質這一基礎上構建獨有的生態圈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最后是OPPO,相信Find5的失利對于OPPO來說,是入主高端智能機行列計劃中一個沉重的打擊,直接使得OPPO從一個一心步入高帥富行列的品牌,成為了一個徘徊不前的品牌,也許是Ulike系列的業績使得OPPO看到了拍照手機的市場,但在Lumia怪獸級別的攝像頭和索尼專業的外掛鏡頭面前,OPPO還有多少反擊的機會來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態圈。
而剩余的國產品牌,大多數還停留在制造階段,建立自己的生態圈對于他們來說似乎太遠,縱觀國內廠商,或許也只有vivo和小米有機會去創造自己的生態圈。不得不說vivo選擇Hi-Fi路線是明智的,既抓住了用戶的痛點并轉化為賣點,又填補了Android先天音樂功能的不足,憑借這兩次成為全球最薄手機的記錄和將殿堂級的ES9018芯片植入手機這樣的工業設計,也讓vivo在硬實 力上有了保障,只是軟實力的發展仍然是vivo需要思考的重點,抓住核心用戶,構建一個手機Hi-Fi的生態圈才是vivo最終的歸宿,畢竟硬件的發展終 究是有限的,易于模仿的,只有完整的生態圈,才是別人模仿不了的。而反觀小米,MIUI數千萬的用戶才是其核心所在,雖然是建立在Android的基礎之上,但也不能忽視,只是光靠堆硬件而支持的平臺,相比MIUI來說,脆弱了許多,沒有自己核心競爭力的硬件平臺,就好像谷歌在Android上獲得的利潤,遠不如手機廠商們所獲得的一樣,而且谷歌和小米的共同點,都是互聯網公司。
在不能掌握上游產業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優點和實力,構建屬于自己的手機生態圈,似乎成了國產手機的唯一出路,而那個單純的靠模仿、堆砌和制造的年代已經成 為過去了,只是國產手機的復雜競爭中,往往急功近利,周而復始的踐踏著本就畸形的市場,使得構建正常的國產手機生態圈的路更加的任重道遠。